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二氧化碳培养箱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?
二氧化碳培养箱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?
更新时间:2025-06-26 | 点击率:72
在使用二氧化碳培养箱时,需从环境控制、无菌操作、设备维护、安全规范等多方面严格把控,以确保细胞培养的稳定性和实验可靠性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及技术要点: - 温度波动:避免超过 ±0.5℃(哺乳动物细胞对温度敏感,37℃±0.1℃为最佳范围),若发现温度异常,需检查加热元件、门封条密封性或温控系统是否故障。
- 湿度维持:湿度需保持在 90%~95%,水箱需使用无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,避免矿物质沉积堵塞管道;定期查看水位,低于最低刻度时及时添加,防止干烧。
- CO?浓度稳定:5% 浓度为多数细胞培养的标准(如 DMEM 培养基),浓度波动需控制在 ±0.5% 内。若浓度持续偏低,可能是钢瓶压力不足(低于 0.5MPa 时需更换)、管道漏气或流量计故障,需逐一排查。
- 样品摆放需留出 1~2cm 间隙,避免堆叠或紧贴内壁,确保箱内气流循环均匀(部分培养箱内置风扇,需防止样品遮挡风口);
- 禁止在箱内放置非实验物品(如试剂、杂物),以免影响温湿度分布或造成污染。
- 使用前灭菌:新设备或长期停用后,需用 75% 乙醇擦拭内壁,或开启高温灭菌功能(如 140℃烘烤 2 小时);每次使用后,用乙醇擦拭搁板、托盘及箱门内侧,清除冷凝水和细胞碎片。
- 样品处理:培养瓶 / 皿需经高压蒸汽灭菌或紫外照射消毒,瓶身需标注信息并避免直接接触箱壁;培养基需提前预热至 37℃,减少温度冲击。
- 水箱是污染高发区,需每 2~3 天更换无菌水,若水中出现浑浊或异味,需立即用稀酸(如 3% 醋酸)浸泡消毒后再冲洗;
- 若培养感染性样品(如病毒、细菌转染细胞),需在箱外标注 “生物危害” 标识,并使用专用搁板,避免与其他细胞交叉污染;
- 定期(每月)检查箱内是否有霉菌斑(常见于角落或冷凝水聚集处),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后再用乙醇中和残留。
- 门封条检查:每周检查门封条是否老化、变形或粘连异物,若密封不严会导致气体泄漏和温湿度波动,需及时更换;
- CO?管道维护:钢瓶连接处需使用专用扳手拧紧,避免漏气;管道若出现老化或裂纹,需联系厂家更换,禁止自行拆卸高压部件;
- 传感器校准:每年至少一次用标准温度计、湿度计和 CO?检测仪校准设备参数,确保显示值与实际值一致(误差超过 ±0.5% 时需专业调试)。
- 温度失控:立即检查加热丝是否损坏、温控器设置是否正确,若超过 38℃需打开箱门散热并转移样品;
- CO?浓度无法上升:检查钢瓶阀门是否全开、减压阀压力是否正常(输出压力通常设为 0.1~0.2MPa),或流量计是否堵塞(可用无菌水冲洗疏通);
- 报警处理:设备发出声光报警时,优先查看控制面板故障代码(如 “TEMP ERROR”“CO? LOW”),按说明书步骤排查,若无法解决需联系售后。
- 开启箱门前需确认手部清洁(可戴一次性手套),避免直接接触样品表面;若培养物洒落,需立即用含氯消毒剂覆盖消毒 30 分钟后再清理,防止气溶胶污染;
- 禁止在培养箱内进行明火操作(如点燃酒精灯),避免高温损坏内壁或引发火灾。
- 培养厌氧细胞时,需配合厌氧袋或气体混合装置(非标配功能),并确认 O?浓度降至 0.1% 以下,同时避免与需氧细胞共用同一培养箱;
- 对热敏性细胞(如昆虫细胞),需将温度设为 28~30℃,并减少开箱频率,防止温度波动导致细胞凋亡;
- 长期培养(如超过 1 周)时,需定期(每 2~3 天)观察细胞状态,若发现培养基变黄(酸性代谢物积累),需及时换液或传代。
- 短期停用(1~2 周):可保持设备运行,但将温度降至 20℃,关闭 CO?供应,水箱留少量无菌水维持湿度,再次使用前需提前 24 小时恢复参数并消毒;
- 长期停用(1 个月以上):需清空水箱,用乙醇彻底消毒箱内,关闭电源、CO?钢瓶和所有阀门,并用防尘罩覆盖设备,重新启用时按新设备流程灭菌和校准。
二氧化碳培养箱的使用核心是 “无菌、稳定、规范”—— 通过精准控制环境参数、严格执行消毒流程、定期维护设备,可有效降低细胞污染风险,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。若出现异常情况,需及时记录故障现象并联系专业人员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细胞培养失败。